通訊作者:鄒如強、海曉、王永剛、王前
通訊單位:北京大學
DOI:10.1016/j.cej.2025.160387
隨著全球碳排放問題的日益嚴峻,如何高效轉化二氧化碳(CO?)成為科學研究和工業(yè)應用中的重要課題。電化學二氧化碳還原(ECR)作為一種可持續(xù)的碳轉化技術,能夠將CO?轉化為高附加值的化學品或燃料,對于推動碳中和經(jīng)濟具有重要意義。然而,目前的電催化劑在實現(xiàn)高功率輸出的同時,難以保持對目標產(chǎn)物的高效選擇性,這限制了ECR技術的實際應用。近年來,單原子催化劑因其獨特的電子性質和高穩(wěn)定性受到廣泛關注,但其活性位點數(shù)量有限,且在制備過程中容易聚集,導致催化效率難以進一步提升。因此,如何在不犧牲催化劑穩(wěn)定性和選擇性的前提下,顯著提高其活性和效率,成為當前研究的核心科學問題。
論文概要
2025年2月7日,北京大學鄒如強教授、海曉研究員、王永剛研究員、王前教授等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期刊發(fā)表題為“Designer electron-reservoir single-atom electrocatalyst for efficient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”的研究論文。本研究報道了一種新型單原子電催化劑Ni@NC20/Ni,其通過二次負載法結合快速熱沖擊技術制備而成,展現(xiàn)出卓越的電化學二氧化碳還原(ECR)性能??焖贌釠_擊技術是實現(xiàn)該催化劑高性能的關鍵制備手段,具體過程包括將樣品在氬氣氛圍中快速加熱至700°C并迅速冷卻,利用這種極端的溫度變化有效防止鎳納米顆粒(Ni NPs)的聚集,同時使其被均勻包裹在超薄碳層中。這種技術不僅優(yōu)化了催化劑的電子傳遞能力和微觀結構,還顯著增強了催化劑的穩(wěn)定性和反應動力學。實驗結果表明,Ni@NC20/Ni在-0.7 V vs. RHE時實現(xiàn)了93%的CO法拉第效率和31.7 mA cm?2的CO部分電流密度,性能較僅含Ni-N4結構的催化劑提高了四倍。理論計算揭示了碳包覆Ni納米顆粒在降低反應能壘和促進電子轉移中的關鍵作用,為高性能單原子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。
圖文解讀
圖解 1:電化學CO2還原的示意圖
圖解1展示了Ni@NC20/Ni催化劑在電化學CO2還原中的工作原理。該圖揭示了催化劑的核心設計理念:通過超薄碳層包覆的鎳納米顆粒(Ni NPs)與高密度Ni-N4單原子位點的協(xié)同作用,實現(xiàn)高效的CO2還原。碳包覆的Ni納米顆粒作為電子庫,能夠將電子定向傳遞到活性位點,同時防止Ni納米顆粒參與析氫反應(HER)。這種結構促進了電子和質子向吸附的CO2分子轉移,降低了*COOH中間體的形成能壘。這一設計為催化劑的高活性和選擇性提供了理論基礎,解釋了其在后續(xù)實驗中表現(xiàn)出的優(yōu)異性能。
圖2:催化劑的合成與表征
圖2通過多種表征手段展示了Ni@NC20/Ni催化劑的合成過程及其結構特征。XRD圖譜(圖1b)顯示,催化劑主要呈現(xiàn)無定形碳的寬峰,未觀察到明顯的Ni晶體峰,表明Ni主要以單原子或小納米顆粒形式存在。HAADF-STEM圖像(圖1c、d)進一步揭示了Ni納米顆粒被超薄碳層包裹,尺寸約為3-8 nm,且周圍分布有Ni單原子。EDS元素分布圖(圖1e)驗證了Ni單原子和Ni納米顆粒在催化劑中的均勻分布。這些結果證實了催化劑的獨特結構設計,即碳包覆的Ni納米顆粒與Ni-N4單原子位點的協(xié)同存在,為后續(xù)電化學性能的優(yōu)異表現(xiàn)提供了直接證據(jù)。
圖3:X射線光電子能譜(XPS)和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(XAFS)分析
圖4:CO2電還原性能
圖4通過一系列電化學測試全面評估了Ni@NC20/Ni催化劑的CO2電還原性能。LSV曲線(圖3a)顯示,Ni@NC20/Ni具有更高的電流密度,表明其反應動力學更快。在-0.7 V vs. RHE時,Ni@NC20/Ni的CO法拉第效率達到93%(圖3b),遠高于其他樣品,且CO部分電流密度達到31.7 mA cm?2(圖3c),是Ni@NC20的4倍。塔菲爾斜率(圖3d)表明Ni@NC20/Ni具有更快的動力學,而長期穩(wěn)定性測試(圖3e)證明其在18小時內表現(xiàn)出良好的穩(wěn)定性。這些結果直接證明了Ni@NC20/Ni催化劑在CO2還原中的卓越性能,突出了碳包覆Ni納米顆粒在提高性能中的關鍵作用。
圖5:電化學性能的進一步分析
圖5通過電化學測試進一步探討了Ni@NC20/Ni催化劑性能提升的內在原因。電化學活性表面積(ECSA)分析(圖4d)表明,Ni@NC20/Ni的ECSA介于Ni@NC20和Ni@NC20/Ni(H2)之間,暗示其性能提升并非僅由表面積增加引起。內在活性分析(圖4e)顯示,Ni@NC20/Ni的單活性位點具有最高的CO生成活性,表明碳包覆的Ni納米顆粒顯著提升了單原子位點的活性。電化學阻抗譜(EIS)測試(圖4f)表明,Ni@NC20/Ni具有最低的電荷轉移阻抗,表明其電子傳導能力最強。這些結果揭示了催化劑性能提升的內在機制,即碳包覆的Ni納米顆粒通過增強電子傳遞能力,提高了單原子活性位點的內在活性。
圖6:原位紅外光譜與理論計算
總結展望
本文實驗中使用的快速升溫設備為合肥原位科技有限公司研發(fā)的焦耳加熱裝置。感謝老師支持和認可!
焦耳加熱裝置是一種新型快速熱處理/合成的設備,該設備可使材料在極短(毫秒級/秒級)時間內達到極高的溫度(1000~3000℃),升溫速率最快可達到10000k/s;通過對材料的極速升溫,可考察材料在極端環(huán)境、劇烈熱震情況下的物性改變,可通過極速升降溫制備納米尺度顆粒,單原子催化劑,高熵合金等。目前廣泛應用在電池材料、催化劑、碳材料、陶瓷材料、金屬材料、塑料降解、生物質等領域。